从“工匠创新基地”到“党建金字招牌”山东省德州市市政设施服务中心 王磊发表时间:2024-01-24 14:29 从“工匠创新基地”到“党建金字招牌” 山东省德州市市政设施服务中心 王磊
“准备通电!” “是,通电!” …… “电机启动正常!“管道压力正常!”“……正常!” “我宣布,试验成功!” 这是2023年3月12日在德州市北园泵站试验的“移动发电车改造防汛应急泵车”项目首次通电试运行的一幕。随着一股强劲的水流通过输水管喷涌而出,改装试验正式宣告成功。这项由杨峰研究的将移动发电车“魔改”变应急发电、防汛、排水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超强”装备,不仅大大提升了设备的使用率和作业率,德州市城市防汛应急能力也因此“直接拉满”。目前,这项改造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这也是“德州市政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取得的第9个国家专利。 齿轮效应,劳模精神成为市政发展“助推剂” 杨峰,是德州市城管局市政设施服务中心的一名机械设备驾驶维修一线工人,在这个岗位的23年坚守中,他练就了一身 “绝活”,多次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共取得技术成果二十余项,他的技术创新在每年给单位节约近百万元的成本,被誉为德州市政的“最强大脑”。 开车运输污泥时,杨峰发现由于渣土车车厢与车门间存有缝隙,泥水会淅淅沥沥地洒一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小问题,杨峰琢磨了好久。最终,工作中常见的蛇皮管给了他启发。由此研制出的专用于渣土车改淤泥运输车的挡板密封条,依靠结构力学概念,彻底解决渣土车改装为淤泥运输车后运输时产生的渗漏问题,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一项“小发明”杨峰第一次获得国家专利的肯定,这让他更加积极地从问题导向出发,不断开展创新探索。随后,由他设计制作的渣土车车斗复位报警器、排水软管自动卷曲装置、重型车辆转弯语音提醒装置,包括试验成功的应急发电防汛泵车,这一项项技术革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养护经费,也在德州市范围内得到了同行业和交警部门的认可和推广。 杨峰先后荣获“齐鲁最美建设职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杨峰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队伍。现如今,在杨峰这个“劳模齿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政职工投入到技术创新和技能革新中来,积极主动地“想点子、出妙招”,德州市政掀起了一轮的革新创新高潮。 党建领航,创新驱动点燃事业前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把凝聚在劳模个体的先进性、创造性辐射到广泛的群体,把个人的绝技绝活变成团队的能力水平,产生齿轮带动作用,成为了中心创新发展的第一课题。 今年5月,中心党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深入推进“领题破题 合力攻坚”主题实践活动,针对创新工作聚力落实“创新驱动工程”,在德州城管系统内首家创建了以德州工匠杨峰、齐云勇为领衔人的“市政工匠创新工作室”,旨在将高智能、爱钻研、肯攻关的优秀人才“孵化”成为技能大师和领军人物,围绕中心工作发力,打造市政行业“党建+”创新示范样板,推动职工全员素质提升。 自工作室创建以来,中心党委不断加大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硬件投入,配套购置一批电气、机械实训装置以及配套元气件和耗材,用于创新研究和工匠培训,促进创新潜力的发挥。同时,以打造“行业内技术革新示范基地”为目标引领,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积极探索工匠培育机制。 一系列机制的完善和举措的运用,推动了工匠创新工作室从积极探索到逐步成熟,从牛刀初试到力量彰显,实现了“从0到1”到“1+1”再到“1+1>N”的裂变式发展,也营造了崇尚学习、崇尚创新、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攀登提升、奋勇争先的奋斗热情,为德州市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聚焦攻坚,齐心协力种好创新发展“试验田” 守正创新,迸发活力。2023年初,中心党委提出了“强主业、谋创新、争出彩、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的任务目标,其中把创新出圈作为德州市市政管养最为重要一环,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确保让一个个创新举措能够切实落地、开花、结果,实现了“创新点等于单位发展的增长点”。
注重应用新科技。针对辖区内市政道路路表肉眼无法直接发现的隐形路面掏空问题,中心采用雷达探测技术,重点对因雨水冲刷渗流、地下管道老化和超负荷运行、地下工程施工不当、上部重载交通和振动荷载作用等引起地下空洞、雨污管破裂等现象进行“彩超”检测,做到道路病害隐患早排查、早发现、早整改,实现了由原来“已病”治疗向现在“未病”预防的转变。 自主研发新技术。路灯作为城市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令其更“智慧”、更节能、更环保成为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的方向。今年中心把自动化技术引入到路灯行业,实现了路灯变压器远程操控、自动报警等功能,供电线路具备“一次漏电”检测告知报警能力,杜绝路灯漏电导致人身伤亡的悲剧发生。同时,中心技术人员研制出“路灯专用控制盒”,实现每盏路灯的单灯实时控制,使所有路灯均处在“随时监控、主动报警”的工作状态,变原有被动维修为主动告知,让问题反应更加快速和准确。 广泛推广新设备。管道“看病”难一直是阻碍城市排水事业发展的“痛点”。2023年,中心使用更新型的“黑科技”——全地形管道检测机器人,配合蛙人技术,精准查找管道中存在问题点位和污水错排乱接点位,为管网整治提供精确数据。自2018年起陆续引进了管道内窥镜、cctv机器人等排水检测设备,目前管道检测已进入了“4.0”时代。新设备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排水管道检测依赖人工下井的历史,填补了德州市排水管理的一项科技空白,在全省排水行业中也走在了前列,让科技为排水管网健康护航。 文化铸魂,奋进追梦实现市政行业“新传承” 1961年,德州市政工程队响应“建设祖国”的伟大号召应运而生。从成立之初大字不识的农民工人到拥有6名副高级、60余名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德州市政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市政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大胆创新、不断改革的奋斗史。一代代德州市政人无怨无悔的付出、全心全意的坚守,已然在德州大地上矗立起了一面“建设家乡、为民服务”的旗帜。 “党组织在德州市政管养事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等重点难点工作上,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了党的引领,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我们,才在创新攻关、培育人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志刚这样说。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心以创建“红旗党支部”为工作目标,按照“围绕抓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文化铸魂、激发热情,着力打造“争先创优、纪律严明、务实高效、业绩突出”的市政队伍。从“干粗活”到“有绝活”、从有“一点经验”向有“几把刷子”迈进,着力培养跟进时代、业务精湛、求真务实的行家里手、破题高手和解题能手,保障德州市政管养更加规范、标准、精细。与此同时,还将10余项创新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化规定,建立保障和促进创新攻关长效常态运行的课题形成机制、研究开发机制、成果评价机制、推广应用机制与创新激励机制,为加快形成班组级、部门级与行业级的创新攻关项目课题库与成果库奠定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为德州这样的三线城市提供了后发赶超的难得机遇,也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跟上先进地市发展的步伐,突破市政管养的瓶颈制约,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最需要的是创新,根本出路也在创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只有紧跟时代不断变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和力量源泉。面对未来,德州市市政设施服务中心将紧紧地依托“智慧城市”理念,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相关的技术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以工匠创新打造市政党建金字招牌,用创新理念、专业技术和精细管养勾勒出了城市最美“工笔画”。 |
|